2019年2月26日,刘本森博士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之邀,在第92期读书会上分享他的新书《帝国的角落: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1898-1930)》。讲座由民国史研究室赵妍杰助理研究员主持。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张俊义研究员、副主任侯中军研究员、北京大学孙明助理研究员担任讲座与谈人。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任智勇副研究员、张海荣助理研究员,中外关系史研究室魏兵兵助理研究员、李珊助理研究员,社会史研究室李俊岭副研究员以及硕博士研究生共20余人参加了读书会。
刘老师首先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一方面,他在书中以外交史的视角,通过聚焦威海卫从被租占到归还过程中一连串的外交交涉活动,向给读者呈现威海卫在英国的东亚殖民体系以及与俄国进行博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以制度史、经济史与社会史的视角来观察英国人对威海卫进行社会治理的特征和当地人在面对英国统治时所呈现的复杂心态。随后,刘老师同与会者交流了他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威海卫问题进一步延展的研究构想。他认为,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对比研究、以威海卫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考察英国当时在东亚的战略格局,以及由此引发的英俄两国在远东的博弈,都将成为未来可以继续展开的研究。
报告结束后,刘老师与与会人员就进一步推进威海卫的历史研究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张俊义研究员认为,探索英国在威海卫的治理方式,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英国在不同的殖民地进行社会治理中的政策异同。侯中军研究员认为,刘老师的研究超脱了单纯聚焦外交史的视野局限,而以中外关系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威海卫的历史,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照。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孙明博士从制度史的视角,提出了威海卫作为一个样本,观察西方殖民与中国乡土在制度与文化交融过程中产生多重互动的重要意义。任智勇副研究员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以威海卫为切入点,考察近代山东经济作物的耕种和消费,以及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报告会持续两个半小时,交流深入且热烈。——本文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官网整理。